1984 年春夏之交,在麻省理工學院校園初識余潔麟弟兄,當時弟兄剛出來學習全時間服事,接受李常受弟兄的託負,到北美各大校園接觸人、傳福音,特別以華語學生為主體對象,相信日後北美「學者學人」的工作,應是這個負擔的延續、擴大並發展。我於 1984 年底返台,在經濟部及新竹科學工業園區擔任公職;而同年李弟兄返台,試行召會生活的新路,在「福家排區」的架構下,為「生 養教建」的實行尋覓可行之道,潔麟弟兄當時亦赴台配搭;但因志向迥異,與弟兄雖有多次接觸,但並未深交;隨後我離開公職,投身「創業投資」(Venture Capital) 事業,並於 1990 年自行創業,為發展事業,長年奔波於中、美、台三地,無暇它顧,直至 2015 年夏天退休。
2011 年 4 月,有幸隨余弟兄訪問以色列,約兩週的行程,接受弟兄的餵養 與牧養,印象深刻,難以忘懷,茲將數點,臚列於後,以茲記念:
(一)弟兄性格嚴謹,不苟言笑:每日行程、景點,均能配合聖經真理及詩歌講究,而有妥善的安排;出發前約有三十至六十分鐘的交通,列舉重點,並將我們帶入屬靈的範籌內。
(二)善於時間管理:車行途中,弟兄均安排適當的職事信息,給予我們讀講, 雖是地上的旅遊、訪問,但是總藉著信息,帶領我們進入並摸著屬天的實 際。
(三)引領我們個人操練與主親密的交通,藉著不住的禱告,活在主前:有日清晨六點即帶我們三三兩兩在加利利湖畔晨興,不達個人與主情深的交通, 絕不停止;晚間赴客西馬尼的墓園禱告,切身領悟主耶穌在地最後向父的懇求禱告。
(四)每到一景點,他總帶我們回顧聖經的事蹟,要我們揀一塊石頭做為紀念, 並記下在此景點向主禱告的內容。兩週內至少有 23 次類似的禱告,個人 雖信主多年,然而鮮少有如此頻繁地操練;不是為著任何目的、期盼或好 處,只是學習單純、清心地與主接觸,活在祂面前。
(五)觀察聖徒,細緻入微,並能照個人屬靈情況,適時、適度地牧養聖徒:這 次旅行的團員,若論生命成熟、對主心願、召會事奉……等各面,個人都是最邊緣的落後份子,身處眾多各地帶頭負責弟兄間,深覺無用武(世界的一套)之地。然而參訪到主耶穌登山寶訓、宣佈國度憲法的景點時,余弟兄指向我說:「康弟兄,請站在那塊石頭上,用靈並大聲向我們宣讀國度的憲法。」他是在挽回、牧養並鼓勵弟兄要能站立得住,要能努力、進取並往前,這樣的牧養,對我日後恢復,助益良多。
余弟兄一生絕對愛主、忠信至死,聽到他安息主懷的消息,重新檢視他兩篇 為著召會(主恢復)往前且語重心長的談話,深感我們所敬佩的弟兄,他夠資格, 而也有份量,向眾召會說出他心中沉重的負擔。第一篇是 2015 年 7 月 16 日「關於當前的情形,余潔麟弟兄語重心長的交通-事奉者不該有的弱點與該有的進取 (七怕、二貪、三負擔)」,另一篇是 2019 年 12 月 21 日「余潔麟弟兄關於文字 工作的交通-主恢復文字工作的簡短回顧、未來文字工作的展望、征服基督教需要的三件事、四塊文字工作的需要及中國年輕一代基督徒暨彼此交通的需要」。 這兩篇談話皆關乎主恢復今日的處境及當如何往前之道,基本上它涵蓋了召會的家風、傳承,以及主恢復中的召會應有的光景。各地負責弟兄及有心事奉者,應無可推諉地共同背負、維繫、加強並恢復此家風。若用心檢討各召會今日現狀, 相較於 2015 年夏,有否進步?或仍延宕不前?甚至更形衰萎?需要吾等共蒙光 照。至於文字工作,更是主恢復的靈魂,實係其精神所在。我們是否習慣於週復 一週,月復一月的按表操課,冷飯熱炒?還是各地負責弟兄們能積極進入話語的負擔,確實領悟話語的精髓,用聽得懂的話,配合當地召會的情況,按時適度, 客制化地分糧,以牧養聖徒。甚至在今後的論述上,能如弟兄所勸勉,拔高程度, 精心研讀,以能有符合並超越時代的卓越發表,如倪柝聲、李常受弟兄一樣領袖群倫,其等著作影響華語基督徒世界近百年之久﹗甚願聽見余弟兄此番談話的有心聖徒,能跟隨弟兄的腳蹤,效法他無私、犧牲,如奠祭般傾倒的榜樣,確實儆醒、緊密地攜手繼續往前,則召會的建造、主恢復的工作滿有盼望和榮光。哲人雖去,典範猶在,願共勉之!
美國德州布蘭諾召會/ 康潤生弟兄
2020/12/29